即便新标收严,我们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:不管是控制PM10还是PM2.5,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是减排,只有排放少了,污染物浓度降低了,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好转了,我们的空气质量状况才能真正得以改善。 10月31日这一天,童话作家郑渊洁在自己的微博上形容,北京像个"硕大的毒气罐",而"北京环保局官方微博@绿色-北京将今天的空气质量定性为轻微污染"。郑渊洁对此表态,治理空气污染的第一步,是让环保局说实话。 郑渊洁在微博上"七问"环保部门,潘石屹贴出美国大使馆的监测数据……因为微博,这场有关空气质量的讨论愈演愈烈。 继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对空气质量变化变得敏感后,上海也连续出现多个灰霾天,尤其是11月13日晚上空气质量甚至达到重度污染。 其实,关于空气质量的优劣,即使没有官方公布的数值,人们凭自己的感觉--那些灰蒙蒙的天气,那些呼吸后嗓子眼儿微微的刺痛感--便很清楚。 于是,围绕京沪等大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标准的争论连续传来好消息:先有11月初国家环保部发布的《环境空气PM10和PM2.5的测定重量法》开始实施,其中首度对PM2.5测定方法进行规范;11月15日,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又指出,减少污染既要加强治理,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,又要切实加强环境法制建设,还要努力改进监察手段提高监察水平。 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坏消息: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即使按照世卫的标准,加入PM2.5后,中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将从现在的80%下降到20%。这位专家还说了一句话:"我想这也是环保部迟迟未能下定决心将PM2.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的原因。" 这一点,记者闾丘露薇在其博客中也曾透露,北京市环保局一直以来都在监测PM2.5的数值,"如果国家同意公布,他们马上可以做到"。换言之,实现PM2.5监测及公布并不是问题,关键在于相关部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。 好在人们最终还是很快等来了一个好结果:11月16日,中国环保部最终通报称,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》修订版于当日起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,将各方争议PM2.5、臭氧(8小时浓度)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,并收紧了PM10、氮氧化物等标准限值。这也是我国首次制定PM2.5标准。 |